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5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有效地教,自主地学”是我整节课的教学理念。
第一部分设境置疑,产生需要。这里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的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
第二部分逐步抽象,掌握方法。首先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为后面教学作了孕伏和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学列、行的合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接着通过让学生找“第1列第1行”的位置这一活动,然后根据圆圈图中小军的位置,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小军坐在“第几列第几行”,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结合板书使学生理解数对中的每一个数各表示什么,从而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最后联系例题中的圆圈图,通过指定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的位置,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表示这一位置的数对;以及根据数对去找某一位置这两个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数对表示座位所在的位置。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因为圆圈图中的位置和实际教室里的位置稍有不同,所以我加强了指导作用。然后,通过用数对描述自己位置的活动,以及根据数对猜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结合教室中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对列、行和数对的含义的认识。
第四部分拓宽视野,全课总结。结合数对介绍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数对知识的广泛应用。布置的作业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链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思考引向深处。
细节成就完美。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我都没注意到。
1、在教学数对中必须列在前,行在后这一点。学生对于必须要有规定的感受不是特别深刻。从教学过程中来看,还是有告之式的痕迹。是否可以考虑加两个行和列相反的数对,比如(3,5)(5,3)让学生进行辨析。从而加深虽数字相同但位置不同的对比,理解数字顺序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对中两数缺一不可。
2、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跳转显得有些僵硬。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考虑插入一些适当的衔接语言,这样既可以使环节之间的过度更自然些,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后一环节中的学习任务。
3、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感觉过于细化。可能正是由于问题的细化导致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含量不高。也导致了课堂提问中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过于频繁。从学生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维很难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放开。所以感觉在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可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恰恰使这节课不够严谨。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往往体现在教师对每一处细节的处理上,而这一点正是我缺少的,上课后的思索才是我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有方向的努力,相信一定迎来成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