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我到哪里去”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 孩子在生命之初就像哲学家一样体验到了。体验到生病带来的疼痛, 体验到上幼儿园,要和妈妈分开的焦虑。在他的身边, 他可能看到过宠物或亲人的死亡, 在听童话故事时,也会接触到有关生老病死的内容。那么天真烂漫的孩子是怎么看待可怕的死亡的呢?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案例就清楚了。
案例一:两岁三个月大的贝贝与他爸爸玩枪战游戏, 只见双方拿出“手枪”瞄向对方, 嘴巴同时发出“啪、啪”的声音, 此时只见儿子一个仰面倒了下去, 闭上眼睛。我问儿子:“你怎么了? ”儿子笑眯眯地说“:我阵亡了!”说罢, 一个挺身又站了起来,展开了另一次枪战。就这样不断地发出“啪、啪”声, 随后倒下去,“我阵亡了”, 站起来, 这场亲子枪战游戏可说是笑声不断!
六岁前,很多孩子认为游戏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死亡也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死者”是可以由生变死,也可以由死变生。
www.huamaomi.com
案例二:四岁的丁丁在花园里看见一只死去的麻雀。他问妈妈“:麻雀在干什么? ”妈妈告诉丁丁麻雀死了,丁丁随后的问题就连珠炮似的开始了:“死了是什么意思? ”“它为什么会死? “它死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 ”“ 妈妈、爸爸会死吗?” “我会死吗? ”此时丁丁对有关“死亡”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远远超过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虽然对于爸爸妈妈来说, 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话题, 但是, 丁丁却全然不知, 他兴奋地大喊:“我们再回到花园里去吧! 我想看看那只麻雀是不是还是死的。”
丁丁对麻雀的死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刨根问底, 似乎想问出“死亡”的真面目来, 求知的乐趣盖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有些儿童不断地问死亡的事情,成人不需要担心谈死亡会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因为这只是出自于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而已。
www.huamaomi.com
案例三:阳台上, 六岁的珠珠正独自玩着。忽然,珠珠回头问妈妈“:人家都有会说故事的奶奶, 我怎么没有呢? ”妈妈耐心地回答她:“奶奶已经去世了, 所以不能讲故事给你听。”不料, 妈妈的答案却引来了一大堆的“为什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会成什么样”“爸爸会不会死”“死后到哪里去了“我会不会死”等等, 这些问题, 令珠珠妈妈不知从何答起。看着小女儿一脸不安的样子,母亲真是有点惶恐。
珠珠已经体会到死亡意味着永久离别, 而且已经关注到很多人都有可能遭遇死亡,因此会出现害怕不安的情绪,如果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抓住机会,坦然向儿童谈死亡,使儿童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降低儿童对死亡的猜测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