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的学生的生源组成和年龄结构复杂,共有学生 50人,缺乏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太理想。自我探索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太差,部分学生由于在前三年的学习中落后太多,根本跟不上进度,而且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上课精力不能集中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讲、识记、理解、记忆、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和合作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帮助孩子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因数与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对称平移和旋转、分数加减法、统计、可能性、回顾与整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实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3.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4.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6.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法和优选法。
7.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方格纸和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8.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通过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对称、平移与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9.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10.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2.发展窨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数、分数加减法。
突破措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探索。
五、课时安排
(一)珍稀动物——简易方程 9
课时
(二)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 11课时
(三)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5课时
(四)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3课时
(五)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课时
(六)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 5课时
(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10课时
(八)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统计 4课时
(九)下跳棋——可能性 2课时
六、教研教改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材料,研究新课改的教学思路,结合教材特点和山区教育现状、条件,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教育之路。
2.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3.积极参加市、镇、校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思想、教学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