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窗口的基本结构。
(2)掌握打开、移动、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窗口以及改变窗口大小的基本操作。
(3)学生进一步掌握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窗口的组成。
(2)学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窗口的各种操作。
(3)学生了解并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
3、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操作。
(2)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积极与人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Windows 2000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知道窗口的基础知识,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2、难点:能够按照需求灵活改变窗口的大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操作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
教师与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引入 |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识了Windows 2000,并且知道了Windows 就是“窗户、窗口”的意思,那这个窗口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打开和关闭窗口呢?想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Windows2000窗口”。 |
承上启下,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内容。 |
二、打开和关闭窗口 |
1、学生自学完成任务一、二,总结打开和关闭窗口的方法。 2、教师指名边操作边汇报,打开和关闭窗口的方法,教师补充。并且让学生观察不同窗口,在其中要让学生体会,Windows2000的应用程序都是以一个窗口的形式出现。 |
这两种操作比较简单,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会操作,也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
三、认识窗口 |
教师通过直观的图示讲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个最常见到的窗口,它具有Windows窗口的许多共同特点。好,请看老师的操作。(师给出一张“我的电脑”的图,同时就着图讲解窗口的各组成部分显示各部分的名称,并简单说名作用,过程中注意突出最大化按钮和还原按钮的区别。师讲完了再给出一张没有字的图,让学生自己说窗口的组成。) |
窗口的组成部分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通过反复强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专业术语。 |
四、滚动条的操作 |
1、教师设置情景并提问。 同学们看老师的这个窗口,里面有的内容看不到了该怎么办呢? 请学生说,并请他来试一试 2、师总结并演示: 如果窗口中的内容较多,或者窗口较小,那么,窗口无法显示其中的所有内容,为了查看窗口中的其他内容,可以利用窗口的滚动条。窗口的滚动条有垂直滚动条和水平滚动条两种。单击滚动条两端的滚动箭头,或者单击滚动条上空白处,或者拖动滚动条上的滑块,就可以看到窗口中的其他内容。 学生自己练习 |
滚动条的出现和使用比较好理解,强调只有当屏幕不够显示其中的内容时才出现滚动条。 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体会滚动条的出现和应用。 |
五、窗口的最大化 和最小化 |
1、学生先进行尝试,然后得出结论。 学生尝试使用窗口右上角的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并总结作用。 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单击“最大化”按钮 单击“最小化”按钮 |
学生可自主尝试,能够很好掌握,教师强调“最小化”窗口是将窗口缩在任务栏这一要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
六、改变窗口大小 |
1、师:窗口不仅可以“最大化”和“最小化”,它还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任意改变大小,你知道吗? 学生尝试。 2、师生共同操作,并讲解要点。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鼠标指针是什么样子的( )。对,当指针成这种双向箭头的时候我们只要向左右拖动就可以改变窗口的宽度。 那么我们又怎么来改变窗口的高度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同学来操作)。 师把鼠标的指针形状变为 ,提问:有谁知道老师现在这种指针能改变窗口的什么大小(生答,师总结,能同时改变高度和宽度。) |
|
七、移动窗口 |
1、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 我们的窗口有时会挡住下面的东西,我们能不能把它移到其它地方去呢? 学生尝试。 2、师生共同操作,并小结。 师作讲解:指针指向“我的电脑”窗口标题栏,进行拖动操作,可以移动窗口。 |
|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
|
采用这样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对窗口操作进行综合应用,起到了很好地巩固作用。 |
五、总结 |
这节课同学们和老师通过边讲边练的方式,学习了有关Windows2000窗口的知识。下面老师想请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指名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