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日,是我(wǒ)们裹粽子的(de)日子。每一年的(de)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bù)同味道不(bù)同种类的(de)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de)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de)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bù)一。有些人都将它(tā)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de)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de)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de)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de)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hé)避疫的(de)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de)后来,端午节的(de)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de)爱国精神及崇高的(de)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de)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de)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tā)的(de)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de)人都只记得(de)端午节和(hé)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de)年轻人对于屈原的(de)故事也没有多大的(de)印象了。他(tā)们知道的(de)是,这是吃粽子的(de)节日,如此而已。
端午节的(de)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de)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de)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de)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tā),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de)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de)祭“地(de)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de)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tā)14岁的(de)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bù)得(de),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bù)得(de)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hé),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de)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