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数学教材辅导
[04-27 23:48:12] 来源:http://www.huamaomi.com 数学课堂 阅读:9805次
概要:可以引导学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中的信息。如,校园中有树,那么有几棵树呢?图中有小熊,那么有几只小熊呢?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漏数、或者多数,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再数一数,从中纠正数数中的错误。 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因为信息呈现一般是无序的,学生数数就需要会上下、左右有序观察,这些都要教师在学生数数过程中加以指导。 在本课中,通过上述的一些活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认数基础,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设置良好的起点。因此,本课时主要以师生的语言交流为主,一般不出现抽象的数字符号。 二、比较物体轻重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学生“称”的方法,而要经历“看” “掂” “称”的过程?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质量的直观感受。学生比较物体的轻重是需要丰富的直接经验来做支撑的,“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轻重的直观感觉和判断物体轻重关系的方法。教材中之所以安排这些内容,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体轻重的经验;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间轻重的方法是多样的;三是根据被比较物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比较
一年数学教材辅导,http://www.huamaomi.com
一、如何把握教材第2页“可爱的校园”教学要求?
这是刚入学儿童的第一节认识10以内数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学生数数的活动,了解学生观察情境图与数数的基础,为学生后续认识10以内数做一些准备。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学生能说清楚图上有些什么动物、能用数数的方法说一说动物的个数,以及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与数数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首先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边看边说找到了哪些“数”,如,我们学校有3棵树、4幢楼等。后半节课,再回到教室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看看动物学校里有哪些“数”。观察情境图时,由于信息量较大,学生要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需要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说图中有些什么,如,图中有大象、图中有小熊等,这实际上是学生数数的基础。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能用数描述信息。在学生交流校园和图中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中的信息。如,校园中有树,那么有几棵树呢?图中有小熊,那么有几只小熊呢?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漏数、或者多数,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再数一数,从中纠正数数中的错误。
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因为信息呈现一般是无序的,学生数数就需要会上下、左右有序观察,这些都要教师在学生数数过程中加以指导。
在本课中,通过上述的一些活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认数基础,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设置良好的起点。因此,本课时主要以师生的语言交流为主,一般不出现抽象的数字符号。
二、比较物体轻重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学生“称”的方法,而要经历“看” “掂” “称”的过程?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质量的直观感受。学生比较物体的轻重是需要丰富的直接经验来做支撑的,“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轻重的直观感觉和判断物体轻重关系的方法。教材中之所以安排这些内容,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体轻重的经验;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间轻重的方法是多样的;三是根据被比较物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比较方法;
如,在“说一说”的内容中,由于学生已有一些判断两个物体轻重的经验,所以他们可以利用原有的经验直接判断两个物体谁轻谁重。在这一活动中,既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进行判断,同时又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两个物体的轻重。如,根据跷跷板的图示,学生叙述的语言往往是“小熊重”或“小猴轻”,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说“小熊的体重比小猴重”或“小猴的体重比小熊轻。”在“掂一掂”的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当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不明显,也无法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时,可以需要选择“掂”的方法。而“称一称”的方法主要是两个物体的轻重用“掂”的方法还不能进行判断时,“称”就成为了一个必需的方法。
所以,教材中安排的三组问题情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能感受判断物体轻重的不同方法,又能加深对物体轻重的体验。
三、怎样理解把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教材中应用题没有独立地设置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算的意义与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二是在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安排各种形式的应用问题,既加强运算的练习,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新教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即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
如,学生第一次认识加法运算时,教材安排了“有几枝铅笔”的情境,在这一节课上,除学生应掌握加法的计算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帮助他们构建加法问题的原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村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开展一些模拟性的活动,如两手分别拿一些铅笔或者本子,然后把它们合起来。也可以根据情境内容,直接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中小朋友活动的故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意义。接着,可以组织学生用学具(小圆片、小三角形、小正方形等)摆一摆与说一说,让学生体验到两个部分是如何合起来的。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归纳出课堂上各种不同的情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将两个部分合起来。解决完问题之后,还可以再回去让学生解释每一个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例如,列出2+3=5后,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2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5又代表什么。
四、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
同样一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列式,这是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结果。如,教材第38页第4题
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一般列出6-2=4。但有的学生列出4+2=6。
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在处理时首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听取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也能从中分辨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如果各种方式最终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结果,那么都是有价值的。比如,在这道题目中,4+2=6的算式,其价值表现在它是一种顺向的思维,和以后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师还可以将其与6-2=4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种方法的价值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清晰地表示结果和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较为明显的方法显示出来。如,由于一年级学生解答此类题时,不要求他们写答句,所以在4+2=6中,可以引导学生在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其他标记),表明学生明白船棚里有4人。
[1] [2] [3] 下一页
标签: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件,小学数学 - 数学课堂